The 24 Solar Terms
About the Spring Showers
繼立春之後,第二個節氣來到「雨水」,加上寒流籠罩,又冷又濕的讓人渾身不舒服,這時候特別容易感冒,家中有小朋友和老人家的要多加注意。
初春濕氣多夾寒而來,容易因為淋到雨或居住地較潮濕,被「濕邪」所侵,常見症狀為容易怕冷、肌肉關節酸痛、皮膚痕癢,這時期盡量少吃生冷食物。
「濕邪」又可再細分為外濕、內濕
外濕主要由外在環境所致,例如氣候潮濕長期處身濕潤環境等;內濕則是人體自身的濕邪,病因多數與脾胃相關,例如喜歡吃過多生冷或肥膩辛辣的食物等損害脾胃,導致代謝功能減弱,令水氣積於體內而形成濕邪。
春季盡量多曬太陽、進行戶外運動,也建議多吃含豐富維他命的食物,有助促進體內新陳代謝。故宜注重清利濕邪,從而達到養護脾胃的目的,防治濕疹。
推薦以下幾個適合節氣雨水的食療養生
【白扁豆】具有健脾化濕效果,可以搭配和清熱利尿的玉米煮湯,使濕熱從小便而去。記得玉米要留鬚,此湯除了防治濕疹外, 對濕困肌表,表現關節肌肉酸楚、日間嗜睡的人亦有改善作用。
【赤小豆】與【茯苓】助於利水滲濕,茯苓偏於健脾,而赤小豆善於下行,使水濕下泄,並偏於清血份的水濕, 對輕度潮紅的皮膚也有緩解作用。
可以搭配胡羅蔔煮素湯,有助大家健脾祛濕,改善潮濕天氣引起的皮膚痕癢不適,也適合受春天潮濕氣候影響,引致食慾不振,時時欲睡的脾虛狀況。
平日喜歡吃生冷食物、長期吹空調冷氣或工作、學業上較容易思慮過度的人;容易形成脾虛體質, 導致不能運化水濕,日久便形成『 內濕 』困於體內。
因此當受到氣候變化、誤食致敏食物或接觸致敏源時,便容易誘發濕疹;表現瘙癢,並伴有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腹瀉等脾虛症狀。這些問題多好發於春季潮濕的氣候。
煲湯食療,藥食同源,藥性平和,建議大家日常生活時常飲用,可避免加重症狀,有一定的防治作用。
